艺术评鉴
主办单位:贵州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国际刊号:1008-3359
国内刊号:52-1165/J
学术数据库优秀期刊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来源期刊
       首 页   |   期刊介绍   |   新闻公告   |   征稿要求   |   期刊订阅   |   在线投稿   |   留言板   |   联系我们   
  本站业务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期刊简明目录
      本刊论文精选
      过刊浏览
      论文下载排行
      论文点击排行
      
 

访问统计

访问总数:50186 人次
 
    本刊论文
谈音乐中的优美与崇高

  摘 要:现在的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对各门各类的要求也越来越精细化,在这里笔者选择了谈音乐中的优美与崇高这个题目,通过对优美与崇高的理解接着结合所学专业用音乐作品来分析东西方的优美与崇高,最后阐述了东西方优美与崇高彼此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优美;崇高

  中图分类号:B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30-0088-01

  这里我选择的题目是谈音乐中的优美与崇高。先来看一下优美与崇高,在人们的感觉中仿佛优美的就是崇高的,崇高的也是优美的。

  其实不然,记得课上老师问过我们一个问题“什么是美”这对于我们这些一直被圈禁在校园中的学生而言,无疑是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其实美是没有什么词可以界定它的,比如在音乐里的乐器方面,鼓的声音在喜气洋洋的节日里它具有一个衬托节日里那种热烈欢腾气氛的作用,它可以调节事情进行的节奏,在这里,鼓的声音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体现了它的美。但是这种乐器先别说在西方古典音乐中的另类表现了,如果在一个安静的环境里,不停的鼓点敲出来,就算它再有规律,再有节奏感,与环境不和谐,这时鼓的声音就是一种噪音了,同样它的美也体现不出来了。

  而崇高呢,我看了一下书,书上是这么说的:崇高是能在对象的无形式中发现,当它身上无限或由于它的机缘无限被表象出来,而同时却又设想它是一个完整体,它是一个理性概念的表现与量结合着。它经历着一个瞬间生命力的阻滞,而立刻继之以生命力的因而更加强烈的喷射,崇高的感觉产生了。这段话纯粹是写给真正懂得文学的人或者具有一定逻辑思维能力的人看的,对我来说真的太难理解了,尤其是“立刻继之以生命力的因而更加强烈的喷射”这句几乎看不懂。还好身边有一“高人”指点了迷津,帮我通俗了一下,接着结合自己的理解是这样的。崇高基本上指的是人做的事情,在一个人什么事情都没有做的时候,我们对他绝不会有崇高这样的评价,而是在做了我们认为很崇高的事情以后才会说他是一个崇高的人,这就是书上所说的崇高指的是一种情绪。

  优美与崇高就像是中国古典艺术中的阴柔与阳刚之美,他们同样都是受两个想和对立又彼此依存的两个文化的影响而形成的。西方的希腊精神与希伯来精神,中国的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如果说在中国古典美学中,儒家创立的“和”的美学观念,而道家缔造了“妙”的理念的话,那么,在比较的意义上看,双希精神也孕育了不同的美学观念和范畴。不很严格的说,希腊精神与西方美学中的美的观念更为密切,而希伯来精神则和崇高的范畴有更深刻的联系。但是这些范畴是基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孕育而生的,有着许多根本的差异。所以我下面所举的例子既有我国的作品,即代表东方作品,又有西方作品。

  一、优美

  首先我先来描述一下我所理解是优美。优美就是让人感受起来很舒服,静谧,而不是躁动,奔放的东西。书上也有总结,西方的优美具有以下性质:小的,柔和的,明亮的,娇弱的,秀美的,轻盈的,圆润的。我国所代表的的东方的优美即阴柔美,它具有妩媚,秀美,婉约,典雅的,与西方还是有相似之处的。结合我所学的专业来讲,西方的作品中多数的宗教音乐多是体现的优美,用弥撒曲,安魂曲等形式表现出来。

  这里我用贝多芬的第六交响曲《田园》来具体说明一下,先来介绍一下这部作品,本曲大约完成于1808年,是他少数的各乐章均有标题的作品之一,也是贝多芬九首交响乐作品中标题性最为明确的一部。此时的贝多芬双耳已经完全失聪,这部作品正表现了他在这种情况下对大自然的依恋之情,是一部体现回忆的作品。正是因为身体的不适,让他更渴望接近大自然,利用生病前的记忆完成了这部伟大并受世人最为喜爱的作品。整部作品细腻动人,朴实无华,宁静而安逸,体现了西方优美的意境。

 F大调第六交响曲是贝多芬交响乐中唯一的标题音乐。这部作品被视为标题音乐的典范,在这里他强调的是人的精神世界。F大调第六交响曲共分五个乐章,每个乐章各有一个小标题。第一乐章,初到乡村时的愉快感受,音乐在平静安宁的气氛中进行,形成恬静清新的自然美景,音乐自然流动,没有强烈的力度变化,表现出人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得到的精神安宁;第二乐章,在溪边。描写的是“溪边小景”,这是一个描写静观默想的乐章,在形如小溪潺潺流水的第二小提琴、中提琴与大提琴的伴奏下,第一小提琴所呈现的第一主题显得悠扬而且明亮、清澈,这里体现了柏拉图的观念:美的事物乃是对美本身的模仿。音乐有如清澈的溪流,舒缓平静,偶有熏风微拂,水面上荡起轻微的涟漪,扭动了水面上倒映的白云树影。远处的树林好像在做着深呼吸,音乐的律动微微开合,暗示着一种生命的韵律涵养在博大廖廓的大自然里。一组木管乐器模仿的鸟鸣打破了宁静,音乐更加富于诗意,;第三乐章,乡村欢乐的集会。这个乐章的主题是如牧笛风格的旋律,单纯活泼,音乐取材于民间旋律,描写乡间村民兴高采烈的舞蹈场面,活跃而喧闹,质朴而粗犷。当欢乐的场面达到顶点的时候,音乐出现了一些不安并很快变成远处的雷声,欢乐的集会被打断;第四乐章,暴风雨,快板。在这一乐章中,狂风呼啸,裹挟着雷电排山倒海般袭来,转瞬间便笼罩了一切。整个乐队都在急速飞旋,弦乐刮起一阵阵旋风,倍大提琴发出沉重的怒号,短笛凄厉的尖啸像是狂风的呼哨,铜管和定音鼓的霹雳令大地震颤,包含乐队全部音域的半音下滑好像风暴在横扫一切,想把世界带进地狱一般。但是,“卷地风来忽吹散”,暴风雨很快就过去了,代替它的是田园牧歌。这一乐章体现了优美并不意味这只有美而没有崇高,这里的暴风雨排山倒海的气势,呼啸的狂风正是体现了崇高的性质;第五乐章,牧人的歌。“牧歌,暴风雨过后欢乐和感激的心情”,乐章的主题恬静开阔,雨后复斜阳,大地恢复平静,草地发出清新的馨香,牧歌传达着对大自然的感激心情,这种喜悦、安宁、欣慰的情绪一直贯穿这个乐章,整部交响乐在明亮,柔和的气氛中结束,正是表达出了希腊精神里美的性质。

  接着是中国的《百鸟朝凤》,在我国它也属于一个成语,词典里的解释是:朝:朝见;凤:凤凰,古代传说中的鸟王。旧时喻指君主圣明而天下依附,后也比喻德高望重者众望所归。自古以来龙和凤都是紧密相连的,它们代表的是古代的皇室,高高在上。而皇宫则是富丽堂皇,有着错彩镂金的阳刚之美。在音乐中《百鸟朝凤》是一首唢呐曲,唢呐是中国历史悠久、流行广泛、技巧丰富、表现力较强的民间吹管乐器。它发音开朗豪放,高亢嘹亮,刚中有柔,柔中有刚,深受广大人民喜爱和欢迎的民族乐器之一。而这部音乐作品在风格上也是具有一种复杂华丽的错彩镂金之美,它描述了所有的鸟儿一起去朝拜凤凰的景象,百鸟齐鸣是多么辉煌宏大的场面。

  二、崇高

  崇高这个概念最初是由罗马诗人朗吉弩斯提出的,所指的是一种文章的雄辩风格。在西方美学中,崇高似乎更契合于希伯来精神。在我国,我认为崇高更倾向于儒家精神,因为儒家强调音乐可以起到感化人的作用。

  贝多芬的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英雄交响曲。整部作品表现的是一位伟人的英雄形象,音乐在充满矛盾冲突的发展中体现了这些英雄人物在为自己的革命目标斗争中的豪迈、自信、英勇;他们的牺牲在人们心中所引起的沉痛哀悼;以及他们胜利凯旋时的壮丽情景。该作品的乐队采用双管制,所需乐队规模不大。但是加了一支圆号,从而使乐曲的声音变得宏大深远。表现了希伯来精神中所表达的崇高的意境。

  我国的韶乐和西周时期的礼乐则体现了我国音乐中的崇高。因为他们首先在阵势上就很庞大,当乐师们齐奏的时候更是气势磅礴。

  三、东西方古典美学

  在西方古典美学中,希腊精神和希伯来景森的交错互动,构造了西方美学的基本概念——优美与崇高。双希精神的“巨大钟摆”,从理性的人和完善的人的理想,到信仰的人和超越的理想,塑造了美和崇高的基本特性。

  在我国古典美学中,儒家和道家思想在塑造中国文化的面貌和精神特质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重要性。儒道互补是两千年来中国美学思想的一条基本线索。反映到美学上,儒家美学崇尚“和”,而道家美学追求“妙”,两者构成了中国古典美学的协奏曲。如果说儒家美学的基本精神更加偏重与实践理性的话,那么道家美学似乎更加强调审美自身的表现理性。换一种说法,即儒家美学是艺术的人生话,而道家美学则是人生的艺术化。

特别说明:本站仅协助已授权的杂志社进行在线杂志订阅,非《艺术评鉴》杂志官网,直投的朋友请联系杂志社。
版权所有 © 2009-2024《艺术评鉴》编辑部  (权威发表网)   苏ICP备20026650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