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访问总数:53244 人次 |
 |
|
|
|
|
本刊目录 |
《艺术评鉴》-2017年02期目录 |
1 | 浅谈莫扎特钢琴奏鸣曲的演奏风格及演奏要点 | 李刚; | 1-3 | 2 | 浅谈对莫扎特音乐会咏叹调《伟大的灵魂和高贵的心》的理解 | 霍姝君; | 4-6 | 3 | 钢琴初级教程《车尔尼599》之结构内容简析 | 方庆; | 7-9 | 4 | 论肖邦《第三叙事曲》的演奏技巧 | 杨文婷; | 10-12 | 5 | 拉威尔钢琴组曲《库泊兰的坟墓》中古典与现代风格的融合 | 张倩; | 13-15 | 6 | 肖斯塔科维奇《第一小提琴协奏曲》第三乐章曲式分析 | 李晨阳; | 16-17+51 | 7 | 《花鼓》的演奏分析 | 宋迪; | 18-20 | 8 | 《五花山色——大阮与箫二重奏》赏析 | 隋心; | 21-23 | 9 | 庆阳唢呐曲牌《雪花飘飘》及音乐特征对比分析 | 李峰秀; | 24-26+29 | 10 | 扬州清曲伴奏中的笛乐研究 | 徐迟; | 27-29 | 11 | 文化工业下的音乐(二)——阿多诺的音乐美学思想研究 | 汤伟; | 30-32+35 | 12 | 龚琳娜对民歌的继承与创新研究 | 俞岚; | 33-35 | 13 | 学堂乐歌时期沈心工歌曲作品探究 | 蒋长清; | 36-38 | 14 | 杨荫浏与郝路易 | 于涛; | 39-41 | 15 | 寻中国古老乐器之源 | Zi Yun Chen; | 42-44 | 16 | 宁夏六盘山“山花儿”的音乐与文化关系 | 孙建武; | 45-48+23 | 17 | 从侗、壮民歌多声形态差异探究其原始的多声形态 | 朱嘉星; | 49-51 | 18 | 傣族民间剪纸文明的传承与保护研究 | 宗云燕; | 52-55 | 19 | 汉画像的简化性 | 高梦晴; | 56-58 | 20 | 浅析怀素草书的笔势和体势之美——以《自叙帖》为例 | 董倩; | 59-61 |
21 | 信仰的力量 | 谢佳君; | 62-63+72 | 22 | 试论八大山人艺术的孤独与崇高 | 史倩茹; | 64-66 | 23 | 简析中国音乐史的发展特点 | 阎彬彬; | 67-69 | 24 | 声乐技巧在声乐艺术中的地位与作用 | 武静; | 70-72 | 25 | 浅谈中国早期艺术歌曲的民族性体现 | 张斌; | 73-75 | 26 | 中国艺术歌曲钢琴声部的功能 | 李琦; | 76-78 | 27 | 气息在演奏作品中的影响——以演奏中国作品为例 | 谢婉红; | 79-81+98 | 28 | 单簧管演奏中呼吸技巧的有效运用分析 | 彭磊; | 82-84 | 29 | 古筝构件乐器改良研究 | 林心雨; | 85-87 | 30 | 浅谈室内乐合作 | 李校丞; | 88-89+107 | 31 | 中西方复调音乐的音乐形式和表现手法对比 | 赵鹏程; | 90-92 | 32 | 关于在《舞蹈编导》课程中融入“原生态歌舞”传承创新的教学改革的思考 | 李韵葳; | 93-95 | 33 | 浅谈舞蹈专业学生需要具备的基本音乐素养 | 戴晓媚; | 96-98 | 34 | 浅谈高校民族民间舞蹈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 陆喆; | 99-101 | 35 | “形神观”视野下中国古典舞课堂教学与舞台实践的统一性 | 刘佳钰; | 102-104 | 36 | 高校声乐课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 谢喜梅; | 105-107 | 37 | 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声乐教学改革初探——以河池学院艺术学院为例 | 王克永; | 108-110 | 38 | 高师音乐专业合唱教学多元化教学模式分析 | 李飞; | 111-113 | 39 | 论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教育理念在高校合唱指挥法课教学中的运用 | 帅垒; | 114-115 | 40 | 认知心理学在高校钢琴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 周勇;周婉仪; | 116-118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