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访问总数:53237 人次 |
 |
|
|
|
|
本刊目录 |
《艺术评鉴》-2017年05期目录 |
1 | 征稿函 |
| 2 | 2 | 在原乡与异乡——画者自述 | 赵竹; | 2-3+1+190 | 3 | 赵竹的写生肖像画:闲花与艳影 | 夏可君; | 4-6 | 4 | 多元社会语境下音乐传媒的价值定位 | 马毅; | 7-9+12 | 5 | 中国传统音乐与大众音乐的关系 | 陈艳喆; | 10-12 | 6 | 五届中国—东盟音乐周音乐会中的“东盟元素” | 刘明媛; | 13-15 | 7 | “we are diffrence,we are one”——巴西GLOMUS音乐大会特点之浅见 | 向本涛; | 16-18 | 8 | 浅谈李延年对汉乐府机构的贡献 | 李小虎; | 19-20+46 | 9 | 《一首桃花》的伴奏分析 | 李代碧; | 21-23+28 | 10 | 歌曲《九儿》演唱技巧与情感处理解析 | 王惠; | 24-25+77 | 11 | 论《美丽家园》的情感处理 | 李代碧; | 26-28 | 12 | 从地域版块浅析汉民族及少数民族民歌的风格特点 | 吴书娅; | 29-32 | 13 | 新时期背景下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分析 | 栗婷; | 33-34+66 | 14 | 遗落在胥河两岸的锣鼓艺术——大小锣鼓 | 许秋实; | 35-37 | 15 | 宜州市彩调剧团生存现状调查分析 | 唐文生; | 38-40 | 16 | 宜州壮族山歌的功能及保护传承 | 王克永; | 41-43 | 17 | 民间剪纸艺术对现代平面设计的影响刍议 | 王钊; | 44-46 | 18 | 魏晋南北朝尚神之书法美学观研究 | 李爽; | 47-51 | 19 | 浅析王维山水诗的绘画艺术 | 殷哲; | 52-54 | 20 | 论李浪高的洞庭柳画系列创作 | 李子皿; | 55-57 |
21 | 浅谈水彩画艺术语言的形式美 | 刘锐; | 58-60 | 22 | 当代雕塑创作中的山水情结 | 马景仁; | 61-63 | 23 | 美声唱法的起源与发展 | 柴鑫; | 64-66 | 24 | 合唱音色谐和训练刍议 | 陈新宇; | 67-69 | 25 | 对西洋弦乐艺术民族化的探讨 | 舒雅雯; | 70-72 | 26 | 中国近现代艺术歌曲钢琴伴奏发展脉络研究 | 李琦; | 73-74+54 | 27 | 基于古典吉他演奏民族化的认识 | 邹志坚; | 75-77 | 28 | 琵琶曲的分类 | 王欣洁; | 78-80 | 29 | 大学生心理调节中的音乐治疗作用 | 王佳; | 81-83 | 30 | 论中国古典舞与太极气韵的关联 | 邹婵娟; | 84-85+123 | 31 | 高校古典舞身韵课训练的创新研究 | 崔巍; | 86-88 | 32 | 舞蹈教学训练中的音乐配合 | 王莉;程素珍; | 89-91 | 33 | 论伊莎多拉·邓肯舞蹈艺术的生命精神 | 刘科; | 92-93+108 | 34 | 舞之于唐,悟剧之悲——从舞剧《长恨歌》来解读中式悲剧之美 | 武蕾蕾; | 94-95+126 | 35 | “项目教学法”在高校舞蹈创编教学中的运用 | 郝琳; | 96-97+114 | 36 | “慕课”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声乐教学模式改革研究 | 匡泓锦; | 98-99+139 | 37 | 初探声乐教学中的心理互动效应 | 肖翠兰; | 100-102 | 38 | 民族声乐教学中向戏曲学习和借鉴的探究 | 邓慧群; | 103-105 | 39 | 高校声乐教学改革中教学方法的创新——歌唱助音操的运用 | 匡泓锦; | 106-108 | 40 | 论合唱进入中学音乐课堂教学的必要性 | 周立; | 109-111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