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访问总数:53231 人次 |
 |
|
|
|
|
本刊目录 |
《艺术评鉴》-2017年08期目录 |
1 | 征稿函 |
| 2 | 2 | 付林飞作品 | 付林飞; | 1 | 3 | 理解周文中:中国音乐文化发展的关键词是“独立” | 杨思思; | 2-6 | 4 | 加快制定块数据群众文化战略,满足群众对文化日益增长需求 | 李青; | 7-10 | 5 | 论民族音乐的静态保护与动态传承 | 马毅; | 11-13+28 | 6 | 中国台湾筝曲《古城之忆》的艺术风格 | 李涛; | 14-17+10 | 7 | 琴歌《湘江怨》音乐分析 | 梁东雪; | 18-19+39 | 8 | 《海青拿天鹅》的演奏技巧和风格 | 王欣洁; | 20-21+36 | 9 | 唢呐协奏曲《水之梦》音乐分析 | 王志刚; | 22-23 | 10 | 音乐剧《花木兰》唱段《我希望》演唱探究 | 麦喜晓; | 24-25 | 11 | 论民族声乐作品《孟姜女》的创作背景及演唱技巧 | 林超; | 26-28 | 12 | 论我国民族音乐的现状和出路 | 马毅; | 29-31 | 13 | 多声部创作思维之我见——以斯卡拉蒂《E大调奏鸣曲》为例 | 吕丽娜; | 32-33 | 14 | 舒曼《维也纳狂欢节》op.26音乐风格特征研究 | 焦奕博; | 34-36 | 15 | 浅谈勃拉姆斯《钢琴小品op.118》的艺术特征与演奏 | 仇潇潇; | 37-39 | 16 | 论德彪西《前奏曲》中旋律的特征与运用 | 陈雯; | 40-41+57 | 17 | 浅析印象主义音乐之德彪西及《月光》曲式结构与演奏风格 | 陈婧; | 42-44 | 18 | 关于拉赫玛尼诺夫声乐作品中民族性和悲剧性的研究 | 刘会轻; | 45-46 | 19 | 民族音乐学视野下的歌曲创作与传播——以新民歌《清江画廊土家妹》为例 | 毛成东; | 47-48 | 20 | 星子灯龙舞的艺术形态及价值研究 | 刘小琼; | 49-51 |
21 | 武当神戏音乐初探——以北神道青塘村为例 | 康平; | 52-54 | 22 | 洞头丧葬礼俗中的民间道教音乐研究 | 许天鸣; | 55-57 | 23 | 广西毛南族傩舞历史变迁与舞蹈形态分析 | 樊姝乐; | 58-59+64 | 24 | 解读羌绣针法之纹饰构成 | 何雪娇;于宁; | 60-61 | 25 | 从民族服饰中看纳西族的审美趣味 | 和媛燕; | 62-64 | 26 | 浅谈宋代白描人物画 | 张小磊; | 65-66 | 27 | 中西方审美视域下的油画风景创作的新语境分析与阐述 | 陈健勇; | 67-69 | 28 | 从确认自身到解体自身——油画创作实践与个人风格的确立 | 努尔买买提·俄力玛洪; | 70-72 | 29 | 论曲式结构与声音波形图的关联性 | 田珂源; | 73-75+90 | 30 | 论古筝艺术的意蕴之美 | 席向阳; | 76-77+69 | 31 | 谈学习声乐的一点体会 | 朱爽; | 78-79+44 | 32 | 流行风格合唱作品的艺术表现手法探析 | 陆徽; | 80-82+51 | 33 | 库尔勒广场舞的考察与研究 | 龚易男; | 83-85 | 34 | 浅谈广场舞与地方民族舞相结合的发展趋势 | 谢华; | 86-87 | 35 | 舞蹈技术技巧在舞蹈表演中的运用分析 | 刘旭东; | 88-90 | 36 | 浅谈舞蹈编导对舞蹈演员肢体语言的开发 | 黄盈; | 91-92 | 37 | 高职舞蹈专业教师综合素质摭谈 | 时艳玲; | 93-94 | 38 | 舞蹈教育新启航之素质教育舞蹈 | 刘妍; | 95-96 | 39 | 当代中国古典舞教学体系的发展定位与研究途径 | 杨懿; | 97-98+72 | 40 | 浅谈舞蹈教育中律动教学的启蒙作用 | 李玉琴; | 99-100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