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访问总数:53230 人次 |
 |
|
|
|
|
本刊目录 |
《艺术评鉴》-2017年10期目录 |
1 | 征稿函 |
| 2 | 2 | 肖邦《a小调练习曲》中的色彩性变化音 | 李何; | 1-2+78 | 3 | 中国音乐史研究方法与理念探析 | 王婧怡; | 3-4+13 | 4 | 元朝宫廷音乐考论 | 佟鑫; | 5-7 | 5 | 我国民族声乐事业发展中王志信民族声乐作品的作用研究 | 李姗姗; | 8-10 | 6 | 湘西民间艺术的数字化保护 | 李银兴; | 11-13 | 7 | 瑶族音乐的欣赏与传承 | 甘秀芬; | 14-15+10 | 8 | 广西防城区大板瑶挂灯宗仪中的诵唱文化调查 | 郭冉; | 16-17+111 | 9 | 梅影横斜,松梢溢云——论项圣谟松梅图 | 张妤娇; | 18-19 | 10 | 中西碰撞之达利作品与郭熙“三远法” | 舒粉利; | 20-21 | 11 | “诗人”的表达——从安塞姆·基弗作品浅谈艺术的时间性 | 魏昭熙; | 22-23 | 12 | 浅谈少儿图书中插图的绘画表现 | 严国卿; | 24-25+47 | 13 | 谈声乐作品的风格与演唱风格 | 姜姗姗; | 26-28 | 14 | 声乐演唱之情感表现的思考 | 赵洁; | 29-30 | 15 | 民族声乐的表演艺术研究 | 黄凰; | 31-33 | 16 | 左翼音乐运动在泉州抗日救亡运动中的影响 | 侯泽民; | 34-35+71 | 17 | 钢琴音乐中国风格研究综述 | 赵婉婷; | 36-37 | 18 | 传统古筝的定调与调弦方法刍议 | 董蓓蓓; | 38-40 | 19 | 和谐理念在琵琶艺术中的应用研究 | 王欣洁; | 41-42+33 | 20 | 试论二胡演奏中的意境创设 | 郝烽雅; | 43-44 |
21 | 浅谈我国传统音乐之锣鼓乐 | 贾恒存; | 45-47 | 22 | 论曲牌发展的历史沿革 | 赵光强; | 48-49+52 | 23 | 庐山东林寺图书馆馆藏佛教音乐资料分析研究 | 龙朝明; | 50-52 | 24 | 论青龙猴打棒的动作形态特征 | 徐熳;杨阳; | 53-54 | 25 | 浅谈古典舞美学之形、神、气、韵 | 蒋书琴; | 55-56 | 26 | 高校舞蹈教学对学生审美能力培养探析 | 李静; | 57-58+65 | 27 | 论音乐表演艺术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 毛建勋; | 59-60+28 | 28 | 高职院校音乐表演专业实施现代学徒制的几点重要途径 | 林敏婷; | 61-62+179 | 29 | 对声乐教学中审美意识的培养探讨 | 陈光芬; | 63-65 | 30 | 声乐教学中钢琴艺术指导的作用探讨 | 叶波; | 66-68 | 31 | 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改革分析 | 薛云轩; | 69-71 | 32 |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教学模式刍议——“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运用 | 贾淑玲; | 72-73+68 | 33 | 高专乐理与视唱练耳教学中信息化手段的渗入研究 | 滕菲; | 74-75 | 34 | 合唱教学基本功训练研究 | 王秀琴; | 76-78 | 35 | 浅谈红色经典音乐与大学生党课教育相结合的实践 | 刘群霞;杨斯达; | 79-80 | 36 | 论高校参与地方现代公共文化服务构建的组织责任与研究现状 | 陈晓艳; | 81-82+97 | 37 | 试论在我国普通高校中音乐双语教学的实践意义及其推广价值 | 王美春; | 83-86 | 38 | 中职高考学生乐理教学方法初探 | 汤茵; | 87-88 | 39 | 我国中学阶段音乐特长生音乐听觉培养的现状调查与思考 | 姚婷; | 89-90 | 40 | 调动学生参与 尽享音乐之美——初中音乐教学探索 | 孙雪飞; | 91-92 |
|
|
|
|
|